
在匹克球中,第三拍是比賽節奏的分水嶺。這一拍往往決定了你是能順利進攻、還是被動防守。
第三拍常見的兩種選擇是「長丁克(Drop)」與「抽球(Drive)」。
兩者看似相似,但用途、時機與策略思維卻完全不同。
掌握這兩種擊球的時機,是讓你晉升中高階玩家的關鍵。
一、第三拍的核心思維
在發球方完成第一拍(發球)後,接球方會以第二拍回擊,並多半站上網前準備攔截。
此時發球方需要利用第三拍化解壓力、爭取主動。
第三拍的目的不在於立即得分,而是創造進攻條件,讓比賽進入可控的節奏。
因此,選擇 Drop 或 Drive,取決於對手站位、來球高度與你的反應空間。
二、什麼時候該用 Drop?
✅ 適合使用 Drop 的情況:
- 對手已經站在網前
對方準備截擊時,打強球容易被攔下。
這時候應該打出柔和的 Drop,讓球輕落在對方廚房區。 - 來球偏低或旋轉重
這種情況下,強行抽球容易下網。
用 Drop 可以穩定回擊並爭取時間上前。 - 你仍在底線或中場位置
Drop 能爭取時間讓你逐步推進到網前,建立有利站位。
🎯 Drop 的目的:
- 放慢比賽節奏。
- 讓對手無法主動攻擊。
- 為自己創造上網機會。
三、什麼時候該用 Drive?
✅ 適合使用 Drive 的情況:
- 來球偏高或速度慢
這是絕佳的進攻機會。
直接以快速的 Drive 壓制對手,逼他回出高球或失誤。 - 對手退後防守
若對方離網太遠,用 Drive 可迫使他們無法回到理想防守區域。 - 對手預期你會打 Drop
當對手準備接柔球時,突然發動 Drive 會造成心理落差,讓你掌握主動權。
🎯 Drive 的目的:
- 打亂對手節奏。
- 建立攻擊優勢。
- 為下一拍的截擊創造空間。
四、如何判斷要用 Drop 還是 Drive?
| 條件 | 適合使用的技巧 | 策略重點 |
|---|---|---|
| 對手在網前 | Drop | 放慢節奏、降低被攔擊機率 |
| 對手退後防守 | Drive | 利用速度壓制對手 |
| 來球低 | Drop | 提高容錯率,穩定回擊 |
| 來球高 | Drive | 積極進攻、創造壓力 |
| 你在底線 | Drop | 爭取時間上前 |
| 你已靠近中場 | Drive | 發動攻擊、準備截擊 |
五、Drop 與 Drive 的交替使用技巧
- 開局使用 Drop 建立節奏,穩定進入比賽。
- 當對方預判你會打 Drop 時,用 Drive 攻擊。
- 在長丁克交換中,突然切入 Drive 攻擊,能讓對方措手不及。
這種「軟硬交替」的打法能讓你的戰術更立體,讓對手難以掌握你的出手節奏。
六、結語
在匹克球中,第三拍的選擇不僅是技術問題,更是戰略思維的展現。
Drop 是穩定與節奏的象徵,Drive 是速度與壓力的武器。
懂得根據對手位置、來球高度與自身站位靈活轉換,
才能真正掌握比賽節奏,從防守中創造進攻。
參考來源
-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Pickleball – Official Rulebook
- Mayo Clinic – Pickleball: Benefits of a fast-growing sport
-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– The rise of pickleball and its health benefits
繼續閱讀
- 匹克球戰術簡介:交通燈策略(綠、黃、紅區法則)
- 加州小鎮投票禁止匹克球竟然是因為這個原因
- 匹克球混雙男生搶球搶過頭導致輸掉比賽?不怕神隊手只怕豬隊友
- 匹克球場 Open Play 被把關?球友比賽場次黑箱作業?
- 史上第一部匹克球喜劇電影《The Dink》:Apple 買下版權,Ben Stiller 與 Jake Johnson 領銜主演



